本文以天津市古文化街夜景提升改造項目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夜景燈光設計營烘托中國傳統街區的歷史文化氛圍。同時結合商業街區的使用功能,打造不同體驗的夜間景觀節點,帶動地區活力,傳承地方文化。
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倡導對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的挖掘和弘揚,以及對中國傳統街區的保護。本文以天津市古文化街夜景提升改造項目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夜景燈光設計營烘托中國傳統街區的歷史文化氛圍。同時結合商業街區的使用功能,打造不同體驗的夜間景觀節點,帶動地區活力,傳承地方文化。通過研究商業主街、天后宮、戲臺廣場等重要節點的不同文化底蘊和功能特色,利用不同的照明方式,適當的燈具選型以及照明光色與照度控制來營造歷史氛圍與主題意境。
一、古文化街在天津的重要的地位
(一)重要地位
天津古文化街是天津市城市發展軸——海河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作為天津傳統商業步行街、國家5A級景區、海河游船的主要碼頭節點,其對于天津文化的展示、商業活力的帶動、旅游事業以及海河觀光帶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的獨特文化。地方特色顯著,傳統文化濃烈,街內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 號 店、民間手工藝品店的集中地。其中的天后宮、玉皇閣、戲臺廣場等重要節點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多彩的傳說故事。
(二)歷史沿革
古文化街是由仿中國清代民間小式店鋪組成的街道。以元代古跡天后宮為中心,古文化街位于天津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至東北角,位于鬧市區,西起老鐵橋大街,東臨海河、南至水閣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天后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重要節點。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后官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廟宇。
天津古文化街于1986年元旦建成開業。自古以來,這一帶就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每年春季,天津規模盛大的皇會——娘娘誕辰吉日就在這里舉行,屆時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新建的古文化街內除兩端牌樓及宮前戲樓為仿清大式建筑外,其余近百棟房屋皆為仿清民間小式古建筑。而古文化街無論建筑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和傳統地方特色。
因此,對古文化街夜景的提升,能到起到延長街區的經營時間、提升地區夜間活力的作用。又能利用燈光效果的設計營造,烘托出不同氛圍場景。
二、古文化街夜景提升的整體思路
(一)現狀問題
通過對古文化街的現狀夜景效果現狀的調研情況來分析。該街區的夜景現狀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問題:
1.整體設計結構不清晰,主次不明,明暗無序,未將街區的整體功能布局與視線分析、亮度控制相結合;
2.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表達不佳,缺乏場景氛圍的營造與重要節點的突出表現。對天后官、戲臺、玉皇閣等重要節點缺乏文化傳承與個性化設計;
3.夜景建筑重點倒置,主次關系不明晰,色彩控制混亂;
4.照明設施布置與建筑結合不妙,白天燈具的暴露影響了建筑的整體效果,未將夜景燈關效果與照明設施的設計同時考慮。
(二)整體設計構思
通過對現狀問題的剖析,規劃結合建筑功能,通過對街區整體結構分析,明確主次關系。結合歷史文化底蘊,確定夜景氛圍、明確照明的主輔光色、定義各類照明指標。做到結構明晰,分清主次,以線串點,突出重要節點。整體規劃從以下7方面展開構思。
1.推敲規劃,明確街區結構及主次關系,確定夜景的明暗關系;
2.構思定義夜景整體與重要節點的氛圍,明確照明主輔光色;
3.合理計算環境亮度,定義各類照明指標;
4.劃分修繕、新建、拆改、增補等建設類型;
5.依據建筑形式,逐棟確定表現效果;
6.推敲創意,表現文化內涵,修訂表現效果;
7.審視外圍夜景與整體夜景表現的關系,適當適度調整。
從規劃到實施,反復推敲,在保證構思完整的前提下,與實際建設情況相結合,分類實施。同時也要考慮與外圍環境的關系,以保證實施的可操作性和實施完成后在大環境下的整體展示效果。
三、主景分析及意境主題
(一)整體夜景氛圍
通過對商業街區的氛圍營造,以及對重要建筑、節點歷史文化的分析,構建“燈月交輝、一派紅火、玉壺光轉”的整體文化氛圍。掌握中國傳統審美的主線,把握“鬧而不亂、繁而不碎”的尺度,堅持“收嘉去俗,開蔽收合”的設計思路。
(二)主街空間——遠望裙樓盡輝煌,近觀細處各不同
主街照明采用“因勢造景”的手法,保持若干照明元素的統一,挖掘建筑細節或配景上照明效果變化,讓夜景不至于呆板單一,使游客身在其中視覺樂趣無窮。營造熱絡商業氛圍的同時,更好的展示中國傳統建筑的繁美細節。
(三)歷史建筑——月光下的天后宮
中國式的審美表達在于意境,在中國文化情懷中“寺廟”與“月光”往往割舍不開,創造“月光效果”,使天后官在“鬧”中保持靜謐的夜景效果,尤能表現出悠遠的意境和內涵。
(四)商業建筑——金脊紅柱彩檐坊
略夸張渲染表現中式建筑的結構特點,延伸建筑外觀在夜間的表現力,利用各種光源色溫,顯色性和光通量的不同特性來搭配,表現重要建筑效果。突出細節,感受紅火熱烈的中國傳統文化。
(五)戲臺廣場——延展的戲臺
戲樓廣場從平面上是戲臺的延伸,夜景中它同樣是戲曲文化的延伸,廣場夜景創造一個舞臺的燈光效果,配上相應燈光造影,與戲樓的舞臺兩相呼應。讓游客體會”臺上臺下皆是戲,只緣看客略不同”的夜景藝術內涵。結合歷史功能建筑與廣場的關系,展現晚間的文化建筑。
四、照明技術手段
(一)視線分析
通過分析街區的交通流線及視線關系。從入口視點、遠景視點及行人游覽視點幾方面分析。明確整體街區結構的主次及明暗關系,確定燈光的光色、照度及照明方式。
(二)照明光色的選擇
現代藝術照明的光色選擇大致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本體色彩的夜間重現和還原;第二種是賦予其新的色彩,來表達某種特定的情感或者想象中的環境。古文化街中的建筑照明大部分以更好的展現建筑細節、本體色彩為主,選以暖黃色為主色調,根據建筑形式的不同可以適當使用白色和暖白色。同時結合商業氛圍的營造也可適當點綴“中國紅”來烘托古文化街的活力氛圍。在特殊節點的設計上,主要結合要表現的主題和場景氛圍來控制照明光色。
(三)燈光照度的控制
依據街區結構與功能分析。臨主街建筑為人流量最多,最突出的線性空間。其主要建筑頂部的照度控制等級為15-20cd/m2。其外圍的重要節點與歷史建筑應控制在下一等級的照度,約為5-10cd/m2
這與張明宇等在《城市核心區中國傳統古建筑夜景照明亮度適宜性評價研究》一文中通過對64個場景進行實驗分析,得出的結論也是一致的,整體控制在64個場景中,在屋頂部位亮度等級為Scd/m2、lOcd/m2、1 5cd/m2這三個等級下有得分為正值的場景分布,在屋頂亮度等級為20cd/m2的情況下,所有場景的得分均為負值。
因此,整體照度控制在5_20cd/m2之間也是相對比較舒適的。照度控制與氛圍表達,與周邊環境關系的視覺舒適度都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的。既不能過暗,缺少氛圍,又不能過亮,造成光污染。
(四)燈具的藏與露
中國傳統在古代的照明燈具都是顯露在外的,中國古代園林的藝術照明的“藝術”基本是依托燈具的形式、外觀等的改變而存在。
然而現代的藝術照明已經與燈具設計劃分開來。在照明設計中,結合白天的效果,與建筑密切結合燈具大部分都是需要隱藏起來的,以達到所謂“見光不見燈”的“光”的設計。用光去感染人。
五、小結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古文化街照明設計方案整體構思的分析與設計展示。來探討如何通過夜景燈光設計來營造氛圍、烘托場景、展示文化以及帶動活力。通過對商業街區的整體氛圍控制,分析視線通廊與功能布局,強調主次,控制照明色彩及燈光照度。同時,通過對重要歷史建筑的分析,利用不同的場景營造傳承歷史,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境表達。結合自然月光,區別“靜”與“繁”、“戲”與“火”的不同視覺體驗與環境感受。